事业单位
登录
选择地区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甘肃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吉林 江西 江苏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四川 陕西 山西 上海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4.28)
华图事业单位 2025-04-28 08:54

1.(单选题)中国古代,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的任免,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

B.封国制

C.藩国制

D.郡县制

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汽车价格下降,其互补品汽油需求量将增加

B.货币供给既定,市场利率提高,货币投机需求则相应减少

C.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属于可变成本

D.与汽车、飞机制造业相比,日用小商品制造业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

3.(单选题)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4.(单选题)宋代诗人梅尧臣写过:“寒溪浸楮春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诗歌内容描述的是四大发明中的: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活字印刷术

5.(单选题)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裁决。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

D.国务院

6.(多选题)关于《诗经》,说法正确的是:

A.《诗经》中的《国风》,大多属于民歌类

B.《颂》一般都是用于庙堂的乐歌

C.《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东汉时期的诗歌305篇

D.《周南》主要写周王朝末期的历史事实

7.(多选题)下列与地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冲击地震震源浅,影响范围小

B.水库蓄水、地下抽水可诱发地震

C.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

D.我国的强震绝大部分是深源构造地震

8.(多选题)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席卷全球,“碳足迹”一词备受关注。碳足迹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一个指标,是指由个体、组织、事件或产品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以下有关碳足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是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

B.碳足迹增大时,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C.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少的碳足迹

D.生活中合理膳食,适量少吃一些肉类有助于减少产生的碳足迹

9.(判断题)二氧化硫可作为食品的防腐剂和保鲜剂。( )

A.正确

B.错误

10.(判断题)宝丰人白朗曾在民国初期组织农民起义军讨伐袁世凯。( )

A.正确

B.错误

时政每日一练·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二步,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公天下的开始。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分封制,古代帝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A项排除。

B项:封国是一种制度,在我国西周时期即有,古指方圆百里,只是那时叫做分封制,是在地方上分封同姓的王族到地方上做诸侯,封国和郡县制度统称为郡国制,在西汉建立之时,由于同姓较少,所以把同姓的王族分封到地方,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常常会与朝廷作对。B项排除。

C项:藩国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中央政权在边远地区设立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政权的管辖和调度。C项排除。

2.【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市场机制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可变成本是指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所消耗的成本。不变成本是指总成本中(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些项目,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工资费用等。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属于不变成本,C项“属于可变成本”表述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便会增加,从而导致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车价格下降,汽油的需求量将增加。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货币供给既定,市场利率提高会使得储蓄收益增加,人们会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所以降低了货币投机需求。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在其中同质的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日用小商品制造业相比汽车、飞机制造业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中国四大名绣,是指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和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的合称。不包括顾绣。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顾绣,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顾绣源于明嘉靖年间,露香园主顾名世之妾缪氏擅绣人物、佛像,又有顾媳韩氏仿宋元画入绣,劈丝精细,绣品气韵生动,于是名噪一时。顾绣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顾绣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4.【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二步,寒溪浸楮,夜月舂料,举帘敲冰,均匀割脂,慢慢焙干,铺开凉晒,这些都制作纸的艰难程序。此诗首先是写在严冬时节,于“寒溪”之中浸泡楮树皮,在夜月里将浸泡过楮皮舂捣成浆,再“敲冰”在水中反复漂洗纸浆,取又长又宽之“簾”在簾上用手杪作,令楮皮黏液的稠度达到均匀。表述的是造纸的过程。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我国四大发明

指南针——战国时期

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造纸术——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出土的植物纤维纸是东汉蔡伦造纸的前身。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破布、渔网、树皮、麻头等都可以造纸,其中树皮造纸更是他的发明。他的造纸工艺更为精细,造纸术到他这里,摆脱了纺织品附庸的地位——此前都是利用纺织之后抛弃的副产品来造纸的,东汉时期蔡伦将造纸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工艺。

火药——隋唐时期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印刷术——唐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

5.【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立法法知识。

第二步,根据2023年版《立法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三项,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根据2023年版《立法法》第一百零六条,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6.【答案】A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A项:《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A项符合题意。

B项:《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合称“三颂”,B项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AB选项。

【拓展】C项:《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C项排除。

D项:《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十一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D项排除。

7.【答案】A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

第二步,A项:冲击地震,是指由于受到突然冲击而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因山崩、滑坡、甚至陨石等坠落物冲击地表原因引起,或因碳酸盐地区岩层受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许多地下溶洞,洞顶塌落引起。特点是震源很浅,影响范围小。A项正确。

B项: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局部地壳受力状态的改变,会引起地震的发生。水库诱发地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本没有地震断裂带的地区,由于水坝建设以后形成水库,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来的地应力分布,从而产生了局部的地震。一种是水库增加的水体重量,通常是均匀的分布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之上。而且,由于水库周围原有山体的比重高于水体,所以,水库蓄水后对地壳造成的压力变化引发地震。过量开采地下水不仅会导致地陷及水质污染,还会诱发地震。B项正确。

C项:火山地震可以是直接由火山爆发引起;也可能是因火山活动引起构造变动,从而引发地震;或者是因构造变动引起火山喷发,从而导致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常有密切关系。C项正确。

因此,选择ABC选项。

【拓展】D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震是浅源地震,东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区则在50千米~60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分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区(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附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发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境地区。D选项错误。

8.【答案】AB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前沿科技知识。

第二步,A项:“碳足迹”的概念源自“生态足迹”,主要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表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A项正确。

B项:全球气温的变化直接因素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大多数含碳如甲烷如二氧化碳。而这些气体的产生和生命体息息相关。全球气温大幅变化和碳以什么形式存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碳多以气体形式存在时,碳足迹增大,温室效应就明显。B项正确。

D项:合理的膳食对于减少我们的碳足迹确实有帮助。肉类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适量减少肉类摄入可以降低我们的碳足迹。同时,多食用植物性食品也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

C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碳足迹。C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第二步,二氧化硫可作为食品的防腐剂和保鲜剂。二氧化硫具有杀菌作用,能抑制腐败、腐烂,可以用作食品的防腐与保鲜。按照标准规定合理使用二氧化硫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本题正确。

10.【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

第二步,白朗起义是指河南省宝丰县绿林首领白朗为反对袁世凯政府的统治,于1912年发动的农民起义。白朗起义军根据敌众己寡的特点,善于避实击虚、声东击西、机动快速和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先后同北洋政府军20余万人作战,给袁世凯的军阀统治以沉重打击。但由于组织不严密,长期流动作战,以及西征陕、甘的战略失策,于1914年8月导致最后失败。题目中“宝丰人白朗曾在民国初期组织农民起义军讨伐袁世凯”说法正确。

因此,本题正确。

扫码回复: 时政周报 领取时政每周讲义+模拟题

2025年事业单位备考资料包(通用版)
上一篇:每日时政早报(2025年4月29日) 下一篇: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4.29)
延伸阅读
辅导教材

面授课程